2025浦江創新論壇閉幕,全球科技共同體邁出務實步伐

來自45個國家的550余名嘉賓在上海達成共識:面對全球性挑戰,開放合作不是選擇,而是唯一出路。
“創新是競爭中的‘新通貨’。” 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的開幕式上,瑞士工程院院長貝努瓦·杜比院士的這句話點明了本屆論壇的核心議題。
9月20日至22日,以“共享創新 共塑未來: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為主題的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辦。這一已連續舉辦18屆的科技盛會,今年創下規模之最:45個國家和地區的550余名嘉賓齊聚張江科學會堂,包括諾貝爾獎、沃爾夫獎、圖靈獎等得主。
01 論壇亮點:規模空前,聚焦未來產業與青年力量
與往屆相比,2025年浦江創新論壇不僅在參與規模上創下新紀錄,更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多項創新嘗試。
論壇首次設立“預見未來展示區”和“共享未來體驗區”,讓參會者近距離感受科技魅力。在“共享未來體驗區”,上海巖思類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體驗活動吸引眾多參與者。
體驗者戴上腦電采集帽,經過短短10分鐘訓練后,便能僅憑意念操控游戲角色。
論壇還首設“未來系列”論壇,圍繞未來健康、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重點領域展開探討。與此同時,6家面向未來產業的概念驗證平臺首次集中亮相,為創新團隊提供從探索到商業落地的全鏈條轉化支撐模式。
青年科學家在本屆論壇上嶄露頭角。論壇特別設立“青年特別講席”,為年輕科研人員提供展示平臺。來自超材料領域的青年創業者鐘豪章表示:“浦江創新論壇可以助力結識更多前沿領域同行,開展思想碰撞;同時借助論壇搭建的橋梁,與醫療、能源、AI 等領域建立合作,進一步釋放超材料的工程化與產業化價值。”
02 成果發布:從技術需求到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論壇重要組成部分,InnoMatch技術轉移大會面向全球發布10000余項技術需求和2000余個人才需求崗位,企業投入資金超200億元。這些需求涵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20多個前沿領域。
大會首次打造“技術交易集市”,瑞金醫院“無創血糖儀”、農科院“靈芝孢子油軟膠囊”等產品現場推廣。而“轉化門診”作為特色服務板塊,為企業和科研團隊提供1對1咨詢與全流程陪跑服務,累計對接項目374個,已有19個項目進入準概念驗證階段。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5》顯示:2024年全國4059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達2269.1億元,同比增長約10%。《醫療機構科技成果評估指南》團體標準和《概念驗證中心平臺建設與服務指南》地方標準也在論壇期間同步發布。
03 國際合作:從“一帶一路”到全球腦科學計劃
論壇期間,“一帶一路”專題研討會成功舉辦,來自巴基斯坦、馬里等共建國家以及WIPO、UNESCO等國際組織的專家齊聚一堂,共繪創新藍圖。
WIPO經濟與數據分析司處長Sacha Wunsch-Vincent指出,中國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前十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他認為,“一帶一路”正朝著創新升級邁進,中國可通過分享創新體系經驗、推動集群合作等舉措,助力伙伴國提升價值鏈。
在腦科學領域,論壇開幕當天舉行的2025介觀腦圖譜國際研討會宣布 “國際靈長類介觀腦圖譜聯盟”成立,并發布相關白皮書,標志著科學界正式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
主賓國白俄羅斯與中方聯合打造“中白科技創新年”系列活動,通過合作項目簽約、共建機構揭牌等環節,深化兩國科技領域務實合作。
04 科技與產業融合:兩大活動促成資本與創新雙向奔赴
為促進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論壇同步舉辦全球創業投資大會(WeStart)及全球技術轉移大會(InnoMatch)兩大活動。
WeStart創業投資大會以“向新·共創”為主題,通過“一會一賽一展”三大板塊構建多層次、國際化、高效率的投融資對接平臺。現場展示的亞洲首臺國產植發手術機器人Hairo?和移動充儲檢一體機器人CharGo充電狗,展現了智能醫療與智慧能源的最新進展。
由科技部發起成立的 “投早投小聯盟” 在大會上正式啟動,首批20多個成員包括頭部投資機構、龍頭企業以及生態合作伙伴。未來產業基金與上海市科委共同發起的“未來啟點科創社群”也同步亮相,通過社區化集聚投資人、科學家和創業者,加速培育科創人才。
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在論壇上聯合19家產學研機構發布了 “人形機器人數據集標準” 和國內首個具身智能標準化數據集平臺——“浦江X”,為未來人形機器人標準化、規模化落地提供重要支撐。
05 未來展望:從“初步連接”到“共同構建”
瑞士工程院院長杜比院士在論壇上提出,希望未來上海能夠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實現從“初步連接”到“共同構建”的跨越。他倡議各方以實際項目為載體,從小處著手、從具體領域切入,在合作實踐中逐步增強互信。
氫能領域專家董震教授在論壇期間分享了氫電耦合技術的發展前景。他指出,氫能有望從“補充能源”向“主流能源”轉型,未來可在下一代新型電網、低空經濟場景化融合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副主任高昆在“一帶一路”研討會上分享的中泰綠色無人智慧礦山合作案例,使泰國企業成本下降50%,展示了科技創新合作的巨大潛力。這一成功模式計劃在東南亞地區復制推廣。
論壇閉幕了,但合作才剛剛開始。正如瑞士工程院院長杜比所言,“線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可替代的”。這些面對面建立的信任關系,將超越論壇短暫會期,在未來數年內催生具體合作項目。
隨著“投早投小聯盟”的成立和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的運作,那些今天還在概念驗證階段的創新想法,或許幾年后就能成長為改變產業格局的顛覆性力量。
而“國際靈長類介觀腦圖譜聯盟”的成立,則預示著全球腦科學合作新紀元的開啟。
發表評論注冊|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