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薈萃,上海正在成為青年科學家的理想之城

浦江創新論壇上曾發布過的一份《“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顯示,對比全球20座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上海對3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吸引力全球最強。從國家重點實驗室里徹夜不熄的燈光,到浦江創新論壇上的思想交鋒;從《自然》《科學》雜志上一篇篇重磅論文,到科技獎勵榜單上年年攀升的青年比例——上海,正成為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熱土。
青年力量崛起科研前沿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顯示,獲獎項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其中45歲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比2023年度高4個百分點;2024年度獲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歲以下中青年82人,占比43%,比2023年度高3個百分點。
近幾年,“90后”第一完成人的身影逐漸開始出現在上海科技獎的領獎臺上。如獲得2022年度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的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馮楠,獲得2023年度自然科學二等獎的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宋冰。今年,有兩位“90后”是獲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他們是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復旦大學助理研究員胡鳳鳴和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同濟大學副教授周濤。
數字昭示著上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的快速成長,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的突出成就,也印證著上海激勵青年科學家勇闖“科學無人區”的力度。
自2012年起,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就為青年人“獨辟賽道”,設立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鼓勵那些在科技前沿領域深耕不輟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年輕人。今年的獲獎者中,有7位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綠色低碳、精準醫療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錢小石推動了變革性固態制冷技術的零碳化、小型化、輕量化,在固態電卡制冷這一國際前沿領域發出了“中國聲音”。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王文濤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激光尾場電子加速技術和緊湊型自由電子激光的研究,其系列研究,拓展了超快超強激光的應用價值,為臺式化電子加速器和新型輻射源的應用鋪平了道路。
不到40歲的張磊是今年10位獲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2017年,他作為創始人創立上海頻準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瞄準量子科技和先進制造業的應用需求,帶領團隊攻關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如今公司已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
當青年科學家的舞臺越來越廣闊,上海科創才不斷有“源頭活水”。
多維政策打造成長沃土
2024年,平均每2.3天就有一篇上海科學家的論文刊登在國際頂刊;《細胞》雜志發布的年度最佳12篇研究論文中,上海占其三……數字背后,是城市科技創新生態的搭建。近年來,上海市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政策,給更多青年人創造成功成才的機會。
市科委今年新推出的“先鋒者計劃”,面向35歲以下具有跨學科、跨業界、有國際視野的青年科技人才,鼓勵其擔任“先鋒合伙人”,自主提出創新主題并主導項目運營。首期聚焦生物混合機器人,支持生命系統與機電系統融合研發,單項資助額度達100萬元。
為更好支持基礎研究,上海在全國開展了多項首創性探索,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建設基礎研究先行區,成立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已遴選56位年輕學者。堅持出成果與出人才并重,支持科學家開展長周期、高風險、高價值研究。持續實施“探索者計劃”,參與企業已拓展到22家,發布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的9條政策措施,加快健全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
去年首次感受浦江創新論壇氣氛的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90后”科學家董楠卿帶領團隊攻堅種業大模型“豐登”,利用AI技術突破國際巨頭技術壁壘,填補我國智能育種領域空白。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研究員竺淑佳長期致力于NMDA受體研究,在短平快的評價導向下是難以堅持的。她表示:“上海提供的長期穩定支持讓我們敢于投身高風險、高價值的基礎研究。”這些先鋒者和深耕者正共同推動上海邁向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新高地。
今年初揭曉的第四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頒獎典禮上,33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姜益光站在了領獎臺上。“31歲時就能成為一個千萬級科研項目的負責人,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表示。如今他帶領團隊攻關的項目甚至超過千萬級,在他看來,這得益于“國家充分相信我們年輕人”。
就在這個月初,上海市女科技工作者協會聯合多家單位推出的“科妍回歸”計劃(試點)啟動,首批資金100萬元,為女性科研人員提供最高5萬元的生育后補貼,支持因生育暫別崗位的女性科技人才重返科研賽道。今年4月,浦東新區發布“浦東青創15條”政策,重點推出“兩個100萬”政策,至8月下旬,低租金青年公寓已吸引5000余人申報,低租金創業空間已吸引176個青年科創項目申請。
從科研機會、生活安家到體貼入微的特殊關懷,上海打造的全方位科創扶持生態,為青年科學家掃除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在這片沃土上盡情成長。
前沿交叉指向未來圖景
科學是向未知的遠征,青年是未來的化身。九月上海,浦江創新論壇再次匯聚全球智慧,以“創新”為名,讓青年科學家站上時代前臺——他們代表的不只是前沿與交叉,更是一座城市對未來的定義與期盼。
當前,中國正邁入原始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搶占未來產業已成關鍵。從深空探測到量子科技,從新能源到新材料,去年起,論壇的多場跨界對話,皆由青年科學家領銜發聲,為未來謀篇布局。
衛星互聯網正值第三次發展浪潮,充滿產業化潛能。去年“U35”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研究院的田豐研究員在論壇中與各界專家共話行業未來,尋求跨界合作與技術協同。華東師范大學武海斌教授則展望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走向廣闊天地的現實路徑。
今年,浦江創新論壇將進一步拓展青年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多個分論壇設立青年環節,如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論壇特設“未來先鋒”板塊,推動AI與基礎學科融合;未來能源論壇則專設青年科學家環節,聚焦新能源與儲能等關鍵技術。這些設計,如燈塔般照亮青年科研人的征途,助力他們勇闖無人區。
上海大學青年科學家白龍是去年浦江創新論壇“尋找青年的聲音”獲獎者,當年的Y-HUBs上,他上臺發表了演講,同年收獲“U35”稱號。因為覺得在浦江創新論壇上收獲滿滿,今年他又主動報名來參加Y-HUBs。白龍在從事的骨修復生物材料與類器官開發,在國際上也是一個“空白”領域。他坦言:“正因為難,才更要迎難而上。年輕人理應奔著未來做科研。”
將亮相主論壇青年特別講席的無問蒼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戴國浩,是一名跨越多學科的“跨界者”。從清華到上海,他從學術走向產業,整合人工智能與集成電路,追求“0.8+0.8>2”的協同效應。他說,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的布局,為像他這樣的“交叉型”研究者提供了落地想法的土壤。
多維背景與跨界融合,正不斷豐富著青年創新生態。不僅提供展示舞臺,更致力于打破科研壁壘,營造開放、包容、互通的交流環境。讓青年站C位、發強聲,這不僅是浦江創新論壇上的場景,也是上海這座科學“理想之城”的圖景。
發表評論注冊|登錄